健康博士
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食物不耐受≠食物过敏
发布者:杭疗健康管家 发布日期:2015-09-10
0

统计资料显示,全球约50%以上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食物不耐受现象。食物不耐受与典型的食物过敏不同,食物不耐受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很多人可能会同时对几种或多种的食物存在不耐受现象,引起免疫系统的功能下降,导致一系列疾病及症状的发生和恶化,如:哮喘、湿疹、偏头痛、肠易激综合征、关节炎和亚健康状态等,均可能和食物不耐受有关,这些症状多在吃了不耐受的食物数小时或数天后发生。

食物不耐受的发病机制

食物不耐受的产生原理当前仍然存在分歧,但是其存在的事实及产生的后果是公认的。这一研究领域现在得到较广泛认可的是德国科学家FOOKE博士阐述的食物不耐受的发生原理。 FOOKE博士认为,理论上食物在进入消化道后,应当被消化到氨基酸、甘油和单糖水平,这样才能完全转化为能量提供人体所需,但许多食物,因为缺乏相应的酶而无法被人体完全消化,以多肽或其他分子形式进入肠道,在那里被机体作为外来物质识别,从而导致免疫反应的发生,产生食物特异性的IgG抗体。IgG抗体与食物分子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其中大分子复合物被单核细胞吞噬清除,小分子复合物被机体当作废物从肾脏排出,只有中分子复合物沉积在身体不同部位粘膜(包括大肠和小肠、皮肤、肾脏、耳朵、鼻窦、头部、肺和关节等部位),会造成粘膜炎症反应,使人体各器官、系统出现症状。其症状没有特异性,患者自我诊断比较困难。由于食物不耐受引起的临床症状不规律、不特异、因人而异等特征,使得临床医生往往忽视食物不耐受对机体的损伤,久而久之产生各种疾病。因此实验室检测相对应抗体的方法尤为重要,检测后应及时调整饮食结构,否则会造成不耐受复合物持续形成,症状持续存在甚至疾病逐渐加重。

食物不耐受产生的相关疾病

与食物不耐受相关的疾病包括:偏头痛、关节炎、哮喘、肥胖、慢性疲劳综合征、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自闭症、多动症及过敏、湿疹、荨麻疹等。

常见的不耐受食物

包括:牛奶、鸡蛋、小麦、玉米、坚果、大豆和贝类等。


特殊的食物不耐受类型

包括:乳糖不耐受、麸质不耐受、食品添加剂不耐受、酵母不耐受及水杨酸盐的不良反应等。例如,牛奶中的乳糖

进入小肠后,需要经乳糖酶分解成葡萄糖及半乳糖后才能被小肠吸收,而乳糖酶缺乏的人不能或只能少量分解乳糖,大量未分解的乳糖直接进入大肠,在肠道茵群的作用下产酸、产气,引起胀气、肠痉挛和腹泻等症状,即为乳糖不耐受。

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是指摄入体内的食物中的某种成分,作为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而发生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表现为摄入某些食物后引起不适症状,如皮肤瘙痒、哮喘、荨麻疹、胃肠功能紊乱,严重的可休克致死。食物过敏最早出现在婴幼儿期,1岁左右达到高峰,3岁后逐渐下降。

两者的区别:

1、食物过敏与免疫球蛋白E相关,食物不耐受与免疫球蛋白G相关。

2、食物过敏发病来得快,症状明显,属于急性病,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食物不耐受症状比较隐蔽,属于慢性病,在平时,人们通常认识不到它的存在,因此被称为人体健康的隐性“杀手”,在临床通常以调整饮食治疗为主。

3、食物过敏发病率较低,且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儿童为4%~6%,成人为1%~3%。食物不耐受发病率较高,儿童、成人均可发生。

食物不耐受的饮食建议:

功能医学医生的建议是对于轻度不耐受的食物轮换着吃,每四天只能吃一次。例如你对小麦轻度不耐受,那么你每四天只吃一次面食;对于中度不耐受的食物,要排除饮食三个月,之后采取循环饮食法三个月,再行正常摄食;对于重度不耐受的食物,要排除饮食六个月,之后采取循环饮食法三个月,再行正常摄食。通过排除饮食法和循环饮食法,减少问题食物的摄入,会使与这些食物不耐受相关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食物不耐受与人体诸多疾病密切关系的发现,为许多疾病病因的确定又提供了新的方向。由于食物不耐受是人的免疫系统针对进入人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产生的过度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因此食物不耐受的检测尤为重要,通过检测这种特异性IgG抗体,可以判断人体是否已因食物不耐受产生了病变,判断产生不耐受的食物品种,找出疾病的真正原因,从而为传统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可靠的新方法,控制疾病发生的源头,阻止疾病的持续发展,继而解除长期病患,明显提高生活质量。